第十九章 把这茬忘了-《大清变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在秦川看来,虽然这个梁炎卿很精明,在四大买办之中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,可这个梁炎卿和太古洋行的郑翼之,他还暂时还都借助不上。

    倒是那个在德商泰来洋行的王铭槐,有机会要结交一下。这倒不仅是因为王铭槐和吴调卿一样,都和李鸿章关系较好,最吸引秦川的,还是王铭槐所在的泰来洋行专营机器进口和军火买卖。

    还有英国新泰兴洋行的宁星普,此人卖过开水、贩过私盐,后来去了太古洋行,为郑翼之所赏识。曾有一笔洋行英国人也讨不回来的伦敦商人的“死债”,是一笔15o英镑的货款,宁星普毛遂自荐去英国讨回,回来后洋行经理当众分给他一半。据说,当时这个宁星普在伦敦讨债时,竟然还惊动了维多利亚女王,那笔货款还是在女王亲自过问下讨回,可见这个宁星普极有胆识。

    关于宁星普还有一个传说,据说宁星普幼年时,曾有一次要过河,船夫因为宁星普没钱不肯渡他,宁星普只好自己游了过去,并在河岸上当众誓,日后一定要给没钱过河的穷人修一座桥,在他迹后,他也果然兑现了当初诺言。

    兴高采烈讲的口干舌燥的李明方,抓起茶杯一仰头,把剩下的半杯已经凉了的茶水一口喝干,接着又说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咱天津卫这地方,自古就是九河下梢,商贾云集人杰地灵的宝地,不要说咱们大清有多少人在这里家崛起,就是洋人在咱们天津卫大财的也大有人在。比如英国人高林、德国的施礼德。。。。。。”

    “高林原先是一个小船主,来天津后先是在大沽做领航员,后来靠在大清收购皮毛进行加工运往国外大其财,在不到十年的时间,开起了现在租界里著名的高林洋行。尤其是,自从光绪十六年,依据谢尔曼法案,美国国内开始大量收购白银,导致咱大清银价大涨,现在就是在天津卫,一块鹰洋已经能对以金本位为后盾的英镑五先令了,这几年高林的资产就是翻着番地增长。”

    德国人施礼德则是一个流浪汉,初来天津时身无分文,没饭吃、没住处。可他靠依靠捡来的一包德国产缝衣针,起步家,现在在租界里开了一家皮货行。

    听着眉飞色舞的李明方讲述,让秦川也不由暗暗称奇,想不到这些在本国一文不名的洋人们,来到这天津卫竟然一个个都仿佛如有神助,一个个都头脑开窍混的风生水起。看起来,这天津卫还真是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啊!

    “东家。”

    李明方讲的有些累了,将背靠在沙上,感叹道:“咱们大清就是没有洋人的那些报纸,要是大清也有那样的报纸,把这些洋人的事一登上,各省那些头脑精明的人还不都得跑到咱天津卫来。”

    “报纸!”

    李明方这句话,听得秦川不由一激灵。
    第(2/3)页